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

luxury tax

奢侈稅南北不同調 再掀房市風暴

  • 2012-03-01
  •  
  • 【中廣新聞/何庭歡】

    已經上路半年多的「奢侈稅」,普遍被認為是近期政府打房最有力的政策,自從去年六月實施以來,包括雙北市與大台中、高雄地區的房屋買賣移轉統計,都比去年衰退四到七成不等,在市場「量先價行」的觀念下,許多買方莫不引頸期盼房價下修。
    然而,新上任的財政部長劉憶如,卻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,由於「奢侈稅」對中南部、東部與離島等地區造成的負面效果,遠大於杜絕炒作,因此考慮分區課徵「奢侈稅」,也就是未來的短期房地產交易課稅,將有可能「南北不同調」。
    雖然劉憶如立即出面澄清,強調自己或財政部,目前對於任何稅制改革都還沒有預設立場,任何稅改議題必須尋求社會的共識,在符合公平正義之下進行討論,但討論的事情不代表要馬上推行,一切都還是要等到三月的「財政健全小組」成立後,才會進行共同討論。
    雖然劉憶如迅速滅火,但奢侈稅分區課徵的議題已經開始擴散,除了建商財團拍手叫好以外,房市產學界都在議論紛紛,永慶房產集團發言人黃舒衛就認為,奢侈稅的政策目的在於壓抑高房價,如果以去年奢侈稅實施的六月一號作為分水嶺,奢侈稅實施前的99年,與奢侈稅實施的100年相比較,五大都會區的平均房價漲幅高達15%左右。但奢侈稅實施後,下半年只有約4%的小幅變動,顯示房價確實已經獲得控制,奢侈稅政策的確有效抑制價格上揚。
    另一方面,成交量的大幅滑落,雖然達到打擊房市投機活動的意義,但齊頭式的課徵方式,對於一般自住客的換屋、遷徙,還是產生買屋的困擾,反而有「懲罰」的性質。
    因此,黃舒衛建議,由於「實價登錄」制度即將在今年七月實施,價格的透明化將有助於「不動產價格監測機制」的建立,未來政府可以透過監測機制,即時、全面性地掌握房價,不但可以有效觀察市場變化,也能對政策執行的成果,進行評估與調整,更有利於長期,與「不動產交易所得稅」接軌。如此一來,才能有效抑制不當炒作,並且讓不動產漲價利得,讓全民共享。
    黃舒衛分析,假使一國兩制的課徵作法,恐怕會引導資金流向鬆綁地區,反而對當地購屋者與企業經營者,形成額外的房價負擔。黃舒衛建議,政府的不動產稅制改良,首要的基礎工作是建立詳實、迅速的交易資訊資料庫,才能像所得稅一樣,讓真正的納稅義務落在交易利得者的身上,不但確保財富分配的公平性,也讓一般購屋者能安心買房。
    學界方面,政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張金鶚則在「奢侈稅」可能南北分區課徵的消息一傳出後,就馬上聲明自己絕對無法苟同這樣的「政策風向球」。
    張金鶚首先指出,房地產短期交易,不但造成房市投機炒作,房價不合理飆漲,更離譜的是,一年內短期交易賺錢竟然不用繳增值稅,等於政府變相鼓勵短期炒作房市,因此全民痛恨的是不公平的稅制,鼓勵短期炒作房市的不當行為,如果這項遏止不公平的政策,要分區執行的話,他認為等於完全混淆了是非正義。
    
    其次,張金鶚指出,奢侈稅從去年六月開始實施至今,成效如何,都還沒有提出完整的檢討報告,現在就企圖想要改變政策,讓廣大民眾非常擔心政策的反覆不嚴謹,等於失去人民對政府的信心。
    此外,根據一些資料顯示,奢侈稅課徵的績效並不理想,尤其是逃漏稅的情況並不少,投資客仍然「蠢蠢欲動」,房市「看回不回」,這個時候,如果再放出奢侈稅分區課徵的訊息,豈不容易讓民眾認為,政府選前說的是居住正義,但選後就向財團業者靠攏?
    張金鶚強調,政府如果真的要「分區課徵奢侈稅」,要如何劃分地區才算公平合理?現在像是高雄美術館區、台中七期重劃區房價都有不合理飆漲,投資客炒作的情形,如果因為南北分區而不課奢侈稅,仍不太合理,而且形成一國二制也不太恰當,像是香港、新加坡,也都沒有類似作法。
    放眼目前的房市,除了建商樂見奢侈稅「南北分課」外,無論是仲介業者,或是地政學者,大多都認為,政府面對許多更急迫的稅改議題,例如「資本利得課稅」與房地產「實價課稅」等,都不積極面對,卻打算對實施才半年多的奢侈稅「動刀」,學者與業界都擔憂,未來要怎麼評估政府的施政方向?輿論是否又會批評政府選前選後對「居住正義」態度不一?值得政府再三考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