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水12年 北市大溝溪生態區啟用 【聯合報╱記者吳曼寧/台北報導】 2013.12.17 03:52 am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獲得「國家建設獎」卓越獎,昨天啟用。 記者邱德祥/攝影 台北市大湖山莊街飽受豪雨威脅,颱風時曾奪走5條人命,市府經過12年總合治水,打造成大溝溪治水生態園區,提高蓄水能力,內政部長李鴻源昨天參觀,給予90分高評價。 北市府配合當地溪溝地形,在大溝溪興建都市型調洪沉砂池,可容納13萬立方公尺的水量,今年獲國家建設卓越獎。昨天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對外開放。 李鴻源上午前往參觀,並聽取簡報。身為治水專家,他致詞時笑稱「很少坐在下面聽人家介紹總合治水。」台下傳出爆笑聲,接著他為簡報打了90分高分,肯定北市府的做法。 李鴻源表示,內政部現正推廣「低衝擊開發」概念,希望創造「像海綿一樣的城市」,設計透水的停車場、社區和馬路等,如此一來不會淹水、環境改善,且建商成本降低,可創造三贏。 市長郝龍斌聽到園區被打90分高分,開懷大笑。他表示,外界希望治水要快、要有效,但若無通盤專業考量,「不可能達成」,像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,就花了12年落成。 1997溫妮颱風和2001納莉颱風期間,大湖山莊上游集水區降雨宣洩不及,奪走5條人命。2001年市府著手規劃,將當地打造為調洪沉砂池,可容納納莉颱風等級的暴雨。 市府工務局每年約花費20億元治水,希望中央能給予補助。李鴻源說,治水方面,內政部可能無法提供技術協助,但經費方面就可以,郝龍斌聽到再度露出笑容。 稍後李鴻源和郝龍斌走訪園區參觀,郝龍斌邊走邊說「以前走在這邊都被罵」,分享治水經驗,也有議員趁機反映當地沒有YouBike,希望在大湖公園設點,郝表示可再研議。 郝龍斌說,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不僅有防洪功能,也重視環保和教育,因此邀全國最有名的治水專家來看成果,未來將朝治水示範公園方向前進。 【2013/12/17 聯合報】
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Urban water conservancy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